观察者网消息,拜登宣布退选后,聚光灯迅速转向哈里斯。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退选后,民众聚集在白宫外表示感谢 澎湃影像
“民主党迎来在线捐款多年来最多的一天。”美国《纽约时报》7月22日报道称,随着拜登退选、哈里斯为锁定提名造势,民主党捐助者以惊人的速度在网上捐款。数据显示,在拜登宣布终止竞选的前几个小时,民主党在线捐款网站ActBlue平均每小时收到的捐款不到20万美元;拜登退选后,当晚一小时捐款飙升至近1150万美元。截至晚上10点,7月21日成为了该网站历史上第三大在线捐款日。
民主党内部也迅速行动起来,发声支持哈里斯。继拜登发声明支持哈里斯“接棒”后,前总统克林顿及2016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也在声明中支持哈里斯,几位被视为“拜登候补”有力竞争者的民主党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新泽西州州长菲尔·墨菲和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也陆续对哈里斯表示支持。目前,所有50个民主党主席都支持哈里斯成为新的总统候选人。
然而,在对拜登表示敬意和致谢时,奥巴马、佩洛西、舒默等几位在民主党内举足轻重的高层却对支持哈里斯或其他任何候选人保持沉默。不过,CNN评论称,这些民主党高层之所以没有立刻表态,是为了避免给外界一个“将哈里斯强加给选民”的印象。
民主党的下一步是什么?随着拜登出局,民主党仍需在8月19日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名总统候选人,而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哈里森传达了一个信号:拜登的继任者并不会自动加冕。这意味着哈里斯仍需获得绝大多数民主党代表的支持,且必须超过所有其他候选人。
英国路透社报道称,在拜登放弃后,哈里斯几乎立即与党内代表开展接触以锁定候选人提名。相比于其他人,哈里斯有着天然的优势。
2017年,拜登主持哈里斯的加州民主党参议员宣誓就职仪式 视觉中国
拜登在1月至6月的初选中赢得了99%的代表的认可,哈里斯作为拜登的竞选搭档,再加上拜登的支持,非常有可能赢得这些代表的认可。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大多数民主党人可能会跟随总统的脚步,支持副总统,这样做有政治和现实双重因素——哈里斯是法律规定的拜登继承人,而且对民主党来说,绕过第一个黑人女性总统身份带来的“光环”的后果将非常严重,不利于获得有色人种女性的选票。
时间非常紧迫。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在一些州8月是参加大选的最后日期,一些地方甚至9月已开始提前投票,短时间内出现混乱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民主党会努力在全国代表大会前解决提名问题。
此外,从竞选资金的角度考虑,哈里斯也是民主党的首选。美国彭博社分析称,总统竞选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若选择其他人,短时间内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没有足够的钱介绍新的候选人、组织竞选活动。而根据选举制度规定,哈里斯在拜登退出后,将继承他的竞选资金,但其他候选人不太可能有机会利用这笔钱。美国VOX网站称,鉴于种种原因,另一位民主党人很难挑战哈里斯。
不过,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称,截至6月底,拜登的竞选活动已花费了2.43亿美元,筹集资金的93%已花光。进入7月,拜登的竞选资金仅剩9600万美元。而特朗普竞选团队在上月底还剩1.28亿美元。根据AdImpact的数据,拜登团队在7月购买了3500万美元的广告时间,而特朗普的广告时间还不到7万美元。
在拜登糟糕的辩论后,不少民主党“大金主”以撤资为由威胁拜登退选。而在他宣布退选后不久,多位拜登的捐助者和顾问对美国《西雅图时报》表示,他们收到了之前“沮丧的捐助者”的来信,已准备捐款支持哈里斯。
田纳西州民主党筹款人阿西夫·马哈茂德(Asif Mahmood)表示,他亲自与60名代表进行了交谈,所有人都同意支持哈里斯。马哈茂德表示,“人们感到一种新的兴奋、一种新的希望”,他预计哈里斯将在11月5日大选前筹集7亿至10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24至48小时内将筹集3000万美元。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有在任总统退出竞选。1968年,时任民主党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于当年3月底宣布不寻求该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当时,民主党提名了他的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后者被前总统尼克松打败。
延伸阅读
牛弹琴:一觉醒来拜登投下"震撼弹" 更大风暴还在后面一觉醒来,美国发生历史性大事。
拜登终于撑不住了,正式宣布退出总统选举,随后力挺副手哈里斯继续。
在美国,谣言果然是遥遥领先的预言。
这毫无疑问也是戏剧性的一幕。一个志在连任的在职总统,尤其在大选已进入到最后4个月,突然宣布退选了,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早知这样的羞辱性结果,当初为什么就一定要干呢?
我看到,早有准备的《时代》周刊,在7月21日拜登宣布决定一个小时后,就推出了新的封面:哈里斯大踏步走来,前面的拜登,只留下一个背影。
上一次拜登上《时代》封面,就已经是一个走人的姿态,《时代》的标题是:混乱。
论杂志封面,在这个世界,你不得不服《时代》。
图为《时代》周刊的最新封面
为什么要退?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年龄和身体。拜登毕竟82岁了,他最近几年的衰老,全世界肉眼可见。以至于6月与特朗普辩论中,人们都搞不清楚,拜登到底在说什么。
这还怎么选?
拜登一开始还坚持:我要战斗到底,只有我能战胜特朗普。
但那场灾难性辩论后,他的不知所云,让一切争论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拜登还是为自己找了个理由,他在退选声明中说:“能担任你们的总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幸。虽然我一直有意竞选连任,但我认为,我退出并专心履行我作为总统的剩余任期的职责,是符合我党和国家的最佳利益的。”
也就是说,总统,拜登不选了;但白宫,他会继续呆到2025年1月20日,直到美国新总统上台。
毫无疑问,7月21日,是拜登最黯淡最沮丧最失落的时刻;但对美国来说,拜登投下了震撼弹,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三个问题吧。
第一,谁将代表民主党挑战特朗普?
拜登的选择是:哈里斯。
他其实也别无选择,哈里斯是他的副手。他自己不选了,越过哈里斯去支持其他人,置哈里斯于何地?政治伦理在哪里?
这更是在打自己的脸了。
我看到,拜登确认支持哈里斯后,克林顿夫妇在内的众多民主党大佬,已表态支持哈里斯。
这也是哈里斯最忙碌的一个周末,据说她已连续打了200多个电话,寻求党内大佬支持,然后获得正式的总统候选人提名。
但并不是所有民主党人都支持哈里斯。
因为很多人认为哈里斯能力一般,之前四年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按照不少民调,哈里斯的支持率,其实比拜登还要低。
这还怎么打赢特朗普?
所以,接下来,民主党还将经历一场激烈厮杀,一些民主党大佬将披挂上阵,挑战哈里斯。
他们中,包括但不限于:
加州州长加文·纽森、
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
肯塔基州州长安迪·贝希尔、
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
宾州州长约书亚·夏皮罗……
但留给他们的时间真不多了,8月中下旬,民主党必须推出自己的候选人,与特朗普展开对决。
图为拜登和哈里斯(资料图)
第二,谁将最终赢得美国大选?
事实上,民主党之所以逼退拜登,就是认为如果他还继续,不仅会输了大选,而且还会让民主党输了参众两院。
临阵换帅后,民主党卷土重来,就会是一个新的局面,不排除创造奇迹。
当然,毕竟已到现在这个节骨眼,在很多美国人看来,特朗普赢面更大。
尤其刺杀事件发生后,特朗普满脸鲜血,振臂一呼,这个经典画面深入人心,因此,他基本已锁定胜局。
可能吧。但可能的另一面,就是另一种可能。
毕竟还有四个月时间,谁知道这四个月中,美国又会发生什么呢?
而按照一些民调,民主党虽然落后,但落后幅度很小,大致在3%,在误差范围之内。
所以,民主党也不是就没有希望,特朗普更远未到弹冠相庆的时刻。
第三,我们怎么看待这次大选?
不得不说:精彩!
精彩的背后,是比纸牌屋还纸牌屋的剧情,是一地鸡毛的戏剧性结果。
谁能想到,特朗普差一点就被当场打死?
但特朗普毕竟是特朗普,遇刺后虽然丢了一只鞋,但振臂一呼,让美国人热血澎湃,以至于扎克伯格都拍马屁说: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牛掰的事情之一。
谁又能想到,拜登突然中途就不选了?
拜登是万般无奈,大佬不再支持他,金主离他远去,自己身体更已支撑不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美国总统的身体状况,到底被隐瞒了多久?
当下在幕后真正治理美国的,到底是谁?
美国的民主,是否出现问责空白?
所有这些,多少还涉及政治责任和政治伦理问题。
当然,对特朗普,民主党更有一肚子气:特朗普满嘴跑火车,谎言张口来,而且,还藐视法律,没有底线。这何尝不涉及政治责任和伦理问题?
所以,也难怪,美国人自己调侃,所谓美国大选,就是从两个坏人中挑选一个不太坏的那个。
请注意,这不是我的评论,这是美国人自己的嘲讽。还有,真的不那么坏吗?
我总觉得,一个国家强大崛起之时,往往各方面生机勃勃,政策自信开明,纠错能力也强;但当一个国家越来越不自信,问题无力解决,内部撕裂暗斗,对外制造敌人,各种颤颤巍巍,甩锅抹黑……
图为特朗普此前上的《时代》杂志封面图
我看到,拜登宣布退选,特朗普反应很强烈,还在加强攻击。
他痛骂拜登是史上最糟糕的美国总统,“拜登就是靠谎言假消息和躲在地下室才得以成为总统。拜登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医生和媒体,都知道他不适合当总统。”
他并且攻击哈里斯,包括哈里斯的笑。在集会上,特朗普对支持者说:你们见过她(哈里斯),她是怎么笑的吗?她就像个疯婆娘……
我还看到,共和党一些大佬,已经要求拜登立刻辞职。
理由也很简单:既然拜登在精神上不适合再竞选,那么他在精神上也不适合掌握核密码……
所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大选精彩纷呈、好戏不断。
但有一点也是确定的,更激烈更精彩的厮杀还在后面。
最后四个月,特朗普肯定是两把斧子上下翻飞,谁挡我我杀谁;哈里斯则在蓄积力量展开反击,一个女人的爆发力,谁都不能小觑。
不知道,接下来的《时代》周刊,又将是怎样让人拍案叫绝的封面?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上一篇 北京加快迈向人工智能之城